形态描述
体型略比家猫大,体重500g左右,但体型更加修长和矫健,体长约400mm。颜面部尖长,吻部向前突出。足趾的爪均有爪鞘。足底垫间被毛。体背基色为淡褐或黄褐色,下体乳黄或乳白色。颈背有两条黑色条纹至后延至肩部。体背和体侧有多列较大的黑色圆斑或卵圆斑。前肢和胸腹外侧的圆斑小而呈点状。颈下侧各有一条时断时续的暗色纹。尾具9个暗色和白色相间的色环。
生物学
主要栖息于海拔2700m以下的热带雨林、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、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林缘灌丛、高草丛等生境。多营地栖生活,亦可上树捕食松鼠、鼯鼠。行动快速敏捷,故又叫\"彪鼠\"。夜行性,主要以鼠类、蛙类、鸟类和昆虫等为食,亦常到村寨附近偷食家禽,在山区甚至会潜入民屋内捕食鼠类。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,产仔期多在每年的4月,每胎以2仔居多,幼体2-3年性可成熟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主要分布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;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、碧罗雪山,西部盈江,西南部孟连、澜沧,南部勐腊、金平、马关,中部新平哀牢山;贵州贵阳和榕江;四川西部雅安;广西西南部百色地区和广东莲山。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斑灵狸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虽广,但数量非常稀少。迄今无种群调查资料。在云南数万张小型食肉类商品毛皮年收购数中,仅有20张为斑灵狸毛皮,其他省区更少。由此可知斑灵狸在我国已处于濒危,是一个非常稀有而需要优先给予保护的物种(Schreiber, et. al., 1989)。致危因素 斑灵狸是一种以林栖生活为主的中型食肉类,森林和稀树灌丛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栖居环境,森林的存在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近几十年来,我国斑灵狸分布区内的原始森林遭受了不少的破坏,栖息生境大大缩小,致使斑灵狸数量下降;另外,猎捕误杀,原有的种群基数小也是本种致危的因素。饲养情况 除香港动物园外,国内其它动物园均未饲养。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Ⅱ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(国函〖1988〗144号文,1989年1月14日生效)。位于云南和西藏的分布区内大多建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内的多数种群得到了保护。保护区外尚无特殊的保护措施。保护措施建议 本种在我国的分布、种群及其趋势都很少了解,宜首先开展调查予以查明。从而确定保护对策和行动计划及措施。严格控制任何捕杀,以确保现有残存的种群得以逐渐恢复。建议由 II 级升为 I 级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